疫情緩和解封後,2萬乾癬性關節炎病友卻仍處困境,口服標靶藥物通過健保給付 關節解「封」改善生活品質不再遙遙無期

記者/陳芊文/整理報導

        國內正式解除社交限制,民眾生活解封,紛紛開始展開各項活動,但對於乾癬性關節炎患者而言,仍因關節腫脹變形而行動受封、生活受限!調查顯示1,乾癬性關節炎患者中有半數停止社交生活、減少與人接觸,甚至影響工作。除面臨生活與社交困境,近9成病友表示目前的治療方式尚可控制疾病,但仍持續感受到關節炎症狀,更有高達8成病友治療後仍感到中度以上疼痛,期待在治療上能有些改變。中央健保署6月起正式給付口服標靶藥物用於乾癬性關節炎治療;研究發現,治療2週後即可感受到疾病緩解,讓乾癬性關節炎患者的關節可望「解封」、回歸更舒適的生活。

_左起蔡長祐理事長、蔡世滋董事長、蔡呈芳理事長

乾癬性關節炎罹患比例10年倍增 全台超過2萬病友生活仍受限

        財團法人風濕病基金會台灣抗風濕病聯盟董事長蔡世滋醫師表示,全台乾癬患者約8~10萬人,其中約有3成的乾癬患者會發生乾癬性關節炎,再加上未經歷乾癬治療、直接出現乾癬性關節炎的患者,推估至少超過2萬人為乾癬性關節炎所苦2,3 ;部分患者因受到乾癬皮膚病灶困擾,再加上關節疼痛問題,讓本身較為缺乏自信的病友,生活又再籠罩一層陰霾,關節解封遙遙無期。

蔡世滋分享乾癬性關節炎治療困境

臺灣乾癬暨皮膚免疫醫學會理事長、台大醫院皮膚部主任蔡呈芳醫師表示,分析台灣健保資料庫數據發現,台灣的乾癬患者中,罹患乾癬性關節炎的患者10年來的比例倍增4,且有逐年增加的趨勢。乾癬性關節炎較常見的病徵如周邊關節疼痛,也容易有下背疼痛、香腸指、足底筋膜炎等問題,患者可能會出現指甲凹陷脫落的狀況,若未及早發現治療,恐造成骨頭、關節腫脹疼痛甚至變形,導致不可逆的傷害,讓打電腦、滑手機、開瓶罐、扣鈕釦、綁鞋帶等生活中看似簡單的小動作都難以進行。蔡呈芳醫師提醒病友,若發現指甲病徵、下背或關節疼痛,需要特別提高警覺,以免耽誤黃金治療期。

.JPG

8成患者即使接受治療仍感到中度以上疼痛,1,4逾七成患者社交工作皆受影響

        財團法人風濕病基金會台灣抗風濕病聯盟執行長、中華民國風濕病醫學會理事長、臺北榮民總醫院過敏免疫風濕科主任蔡長祐醫師表示,根據研究,乾癬性關節炎主要侵害人體關節,若不積極治療,2年內有47%的患者會出現不可逆的關節變形問題5,對生活帶來嚴重影響;然而,有8成患者即便接受了治療,仍感覺到中度以上的疼痛1,4;也有半數病友表示,會因對現有治療方式及藥物副作用感到不適等問題,在治療一年後出現換藥需求6。

蔡長祐醫師分享乾癬性關節炎的治療選擇與照護建議

        此外,一項最新的跨國調查研究顯示1,乾癬性關節炎患者中,逾7成病友表示疾病對其工作及社交生活產生負面影響,不只工作品質及效率下降,更有1成病友被迫離職。 除了影響患者職涯發展,也對其家庭及社交造成諸多不便,高達5成以上的病友因疾病必須停止任何運動及社交活動、害怕與人接觸,嚴重影響其生活品質。雖然近9成的病友表示目前使用的治療方式,有使疾病在控制狀態中,然而,逾9成的病友仍持續感受到乾癬性關節炎的症狀,也有9成患者表示希望在治療上能有些改變。

.JPG

進階療法新選擇口服標靶治療通過健保給付

蔡長祐醫師指出,目前乾癬性關節炎的治療選擇,在初期有非類固醇類消炎止痛藥、免疫調節劑等選擇,若疾病進展到較嚴重的狀況,則會使用生物製劑針劑。然而,研究發現,約有2成到2成5的患者,在針劑治療時會有不適感7,期待能有更便利的治療方式。

        國內目前已有最新的口服標靶藥,蔡長祐醫師說明,根據研究,患者在治療2週之後,即可明顯感到疾病緩解;50%的受試者,在治療3個月的時間後,關節腫脹疼痛的症狀明顯改善8。這項口服標靶藥物今年六月已經通過健保給付,對患者來說更方便,成為乾癬性關節炎患者進階療法新選擇。

與疾病疼痛共處20年,一度痛到無法翻身!期待新治療選擇幫助遠離疼痛

        張先生是一位55歲上班族,在20歲時罹患乾癬,到35歲時,發現關節開始腫、痛、發熱,起初不以為意,後來才驚覺這就是之前接受衛教時,醫師曾說過的乾癬性關節炎!嚴重的疼痛遍及全身,從髖部、腰部、頸部關節到手腳關節都腫痛,痛到無法入睡,更無法翻身、難以起身,只能躺在床上掙扎。經歷各種治療方式的他,到如今使用針劑生物製劑治療,雖然已好轉許多,然而卻仍感受到關節的腫脹發熱,也期待有新的治療選擇。

張先生說,「雖然疾病是一種人生苦難,然而也因為疾病,可以看到更多生活的美好」,一路以來感謝家人與醫護團隊的支持,他也特別想鼓勵其他的病友,他說:「治療日新月異,千萬不要放棄,定期的回診與醫師討論自己的疾病狀況,找到最適合自己的治療方式。」

20年

更多新聞內容請至聯合新聞官網:

https://unitednewsgroup.com/

更多新聞內容請至聯合新聞粉絲團:

https://www.facebook.com/unitednewsgroup/

讀者投稿專欄請至聯合新聞臉書:

https://www.facebook.com/groups/435358273254337/