曾文珍執導《逃跑的人》探討逃逸移工故事, 奪下第14屆勞動金像獎首獎,獲得獎金35萬元

記者/劉伊容/整理報導

由臺北市政府勞動局主辦的「2020勞動金像獎影片徵選競賽」,於光點華山電影館辦理頒獎典禮,由曾文珍執導的《逃跑的人》獲不分類首獎,奪得獎金35萬元,本片拍攝6年、後製2年共耗時8年才完成,透過失聯移工的現身說法,為何要拋開合法的身分、甘冒風險非法工作?呈現逃逸移工的艱辛處境;導演曾文珍長期以弱勢族群為拍攝題材,18年前也憑藉《春天-許金玉的故事》獲得第39屆金馬獎最佳紀錄片獎,《逃跑的人》同時也獲得第7屆台灣國際女性影展台灣競賽單元及第20屆南方影展人權關懷獎的入圍肯定,榮獲不分類首獎可謂實至名歸。

今年已邁入第14個年頭的勞動金像獎總獎金高達75萬元,是以勞工身影或勞動事件為主角及素材的影片徵件競賽,旨在鼓勵社會大眾及影像工作者以勞動故事為出發點,藉由多角度、多面向的詮釋及影像的穿透力,突顯及剖析各式勞動議題,透過影像傳達勞動者的心聲、思想和情感,讓大眾看見勞工故事,啟發對勞動價值的認同,藉以保存勞動文化。自民國96年開辦以來,已發掘並表揚超過180部珍貴的臺灣勞動影像作品,本屆評審紀錄片導演沈可尚、學者郭力昕以及資深媒體人盧悅珠,均認為今年參賽作品題材非常多元,包含勞動議題控訴、勞動尊嚴、勞動價值、勞動權益及勞工抗爭或勞工與職場生活百態的再現等,觀者可透過各面向的切入角度看待勞工議題,並貼近勞動者的生存景象。沈可尚評審表示:「看完這些以勞權、勞工生命為主體的影片,深深覺得勞動金像獎這樣表彰勞動影片的競賽,應該要繼續辦下去,一般人總活在對勞動議題無知無覺、理所當然、甚至漠視的漩渦中,透過這些展現「人要怎麼活?應該怎麼活?可不可以活得更平等」影片的提問及哲學命題,值得大眾深省,並期待勞動金像獎能持續扣問下去!」。

長片組第1名則由曾上祐執導的《老爹》獲得,本片記錄曾茂興從帶領1988年桃園客運春節大罷工開始的一連串工運之路,嗣後更成為解嚴後工運上第1位入獄者。從與家人、當時的戰友、勞運工作者的言談中,一窺工運領袖背後不為人知的故事,他是如何能無所顧忌的為勞工衝鋒陷陣。第2名為林上筠、柯勝雄執導《派遣工的正義—我不是你的免洗筷》曾榮獲卓越新聞獎,描述一群原住民電視台主播及記者,竟是沒有勞健保、永遠不能請病產婚喪假的派遣承攬勞工,公立醫院推病床的傳送員,因為年年換約導致無法年資累計⋯,但他們都是為政府工作;揭露了政府為節省人事成本,打折對待派遣勞工的不能說的秘密,播出後也喚起相關部會的亡羊補牢改善措施,如影片中原本無勞健保的原住民電視台承攬記者,後來均獲轉為正職。第3名是賴韋勳執導的《30歲的高中同學》,敘述懷抱著滿腔熱血投入木工的北漂青年,由工作中成長為專業師傅,但面臨即將到來的30歲,來自家庭、生活、感情…的徬徨浪潮,讓他焦慮不安,除了工作之外,怎樣才是他想要的生活?3部影片分別獲得10萬、7萬及3萬元獎金。

短片組第1名是吳郁芬執導的《入世》,描述外籍移工與被照顧者間深刻的情感,也呈現臺灣社會難以忽視的人口老化及長期照顧需求,外籍移工逐漸取代子女在被照顧者心中的地位,陪伴被照顧者迎接人生謝幕。第2名為吳冠穎執導的《鄉外之地》,採訪3位身處在不同艘漁船,都只有22歲的年輕船員,透過敘述及與夥伴的互動,刻畫這些異鄉人背後的故事。由陳愛蓉執導《不當蠟燭 不做天使》獲得第3名,描述一群熱血白衣天使是如何透過工會的力量,挑戰不合理的勞動條件,嘗試改善工作環境,創造共好的醫療體系。3部影片各分別獲得10萬、7萬及3萬得獎獎金。

勞動局期待透過頒獎表揚這些難能可貴的作品,鼓勵得獎者繼續投入勞動影像紀錄,讓觀者可藉由影像看到綻放的勞動尊嚴,促發社會大眾對勞動權益的關注,得獎影片剪輯即日起可於活動官網( http://laboraward.bola.taipei/ )先睹為快;全片部分,未來勞動局將持續與導演合作,於工會、校園、社區大學及圖書館等處進行放映推廣,期望有更多人可藉此認識臺灣的勞動環境及關心自身的勞動權益。

更多新聞內容請至聯合新聞官網:

https://unitednewsgroup.com/

更多新聞內容請至聯合新聞粉絲團:

https://www.facebook.com/unitednewsgroup/

讀者投稿專欄請至聯合新聞臉書:

https://www.facebook.com/groups/435358273254337/