正視教師職業倦怠問題~不要讓熱血老師想從教室裡逃走

記者/凃芳文/整理報導

正視教師職業倦怠問題~不要讓熱血老師想從教室裡逃走

「教學」是什麼樣的職業呢?研究顯示,教學是情緒疲乏比例最高的職業,因為教學不僅是一個孤獨的職業,也是在社交上受限制的職業,更是一個不容易得到正向回饋的職業。

到底在教育環境中,是哪些原因會造成老師職業倦怠,讓老師想從教室中逃走呢?讓我們看看教育研究怎麼說。

首先,由於教學是屬於「百年樹人」的職業,所以,教學成果不易在短期內顯現;換言之,老師要獲得成就感也就比其他職業困難。舉例來說,當一位美髮造型師把他的客人打扮得漂漂亮亮,他就可以馬上得到正向回饋。但是,一個老師可能努力教學三年,卻因為種種外在環境的因素,在此三年內不僅得不到任何正向回饋,甚至可能因為大環境的關係,挫折感接二連三地來。當成就感與挫折感達不到平衡時,老師就會出現「做白工」的感覺,職業倦怠就隨之出現。

其次,許多人認為教學是一個很有「自主性」的職業,事實上,教學的「自主性」是建基於孤立的情境下。

許多老師的工作往往得不到行政的奧援,都是在孤立的狀況下完成,而不是與同儕合作,一起面對挑戰;甚而有時還必須犧牲教學,為行政做績效;所以,在教師群體中,連校內的互助團體都很少,更遑論跨校的互助團體。

當老師們大部份的時間都是在孤獨及隔離的環境中度過,所面對的許多教學難題也不易透過同儕互助獲得解決。

第三,教學其實是一個負擔很重的職業。研究顯示,教師每個小時的上課時間裡,要做出兩百多個決定。我國長期擔任導師的中小學老師,更是連午餐時間都無法放鬆,扣除抬飯菜及打菜的時間之後,許多導師的實際用餐時間可能不到十分鐘,而且是精神緊繃的十分鐘。而科任老師的狀況也好不到哪裡去。許多中小學的科任老師,每天要和一百多名學生互動。更糟糕的是,許多老師還必須把精力花在處理學生的行為問題、填寫報表、收費…等事務上,而不是教學上。這一切,都讓老師筋疲力竭。

第四,當老師在工作環境中面對這麼多壓力的同時,還要面對社會的不友善。舉例來說,當某些家長團體不僅無視老師在教學上的努力,還不斷以「消費者」自居,要求老師無止盡地「無私奉獻」時,也就成為教師職業倦怠的催化劑。

那些「你不做,外面一堆人等著做」的不尊重語言,更是對整體教師族群的負面回饋。當老師在教學工作中已忙得焦頭爛額之時,還面對這樣的負面語言,不友善的環境,教學士氣能提升嗎?

既然如此,該朝哪些方向努力,才可能緩解教師的職業倦怠,維持孩子的教育品質呢?

首先,教育部是掌管國家教育的部會,而老師是執行教育政策的第一線專業人員。教育部應責無旁貸地找出在這職業倦怠領域專精的專家,共同研擬能讓老師獲得更多正向回饋的方案。

其次,在教育環境中,各角色之間的關係必須釐清。在教育環境中,家長、老師及教育行政是夥伴關係,家長和學生不是教育環境中的消費者。為了幫助孩子健康成長,讓孩子能因應未來世界的競爭和挑戰,這三方應該密切合作,協助孩子健全的個人發展並養成責任感。

第三,研究顯示,改造環境中使工作人員沮喪和困擾的因素,能提高他們對工作的滿意度和生產力。所以,教育部應聘請專家,研究並探討哪些因素可以提升教師的工作滿意度,才可能改善學校的教育情境、學生對教育的滿意度,進而提升學生在各方面的學習成效。

教育對孩子的未來至關重要,吸引並留住好的老師在教育環境裡,更是讓孩子擁有優質學校教育的關鍵。所謂「良禽擇木而棲」,唯有面對並妥善處理教師工作倦怠的問題,提升教師的工作滿意度,才能吸引並留住好老師。

在此,本聯盟呼籲教育部,「人才」是教育的重要資產。如何創造好的教育環境,讓好老師樂在教學,而不是想從教室裡逃走,則取決於教育政策的良莠。所以,請教育部研擬真正對教育有利的政策,確實廢除形式主義、不與學生搶奪教育資源、不讓師生疲於奔命的政策,才是教育之福。

新竹縣教育產業工會、花蓮縣教師職業工會、苗栗縣教育產業工會、新北市教育產業工會、

臺北市學校教育產業工會、雙北教育產業工會、中華民國全國退休教師聯盟