邀請怕水的民族來東海岸體會海洋 (獨木舟篇)
有一部電影名叫「艋舺」,大家都知道「艋舺」是指萬華的地名,其實艋舺是三、四百年前,秦雅族原住民對獨木舟的稱呼。
古台灣溪流密佈,橋樑甚少,横渡溪流必需靠木竹舟筏,獨木舟非常適合作為交通工具,甚至是謀生工具,舟中滿載貨物叫賣,與現在陸地上的車輛,功能没兩樣!
基本上,溪流湖泊中之舟筏,多為平底構造,海中之獨木舟則為豎底,方便在海浪中乘風破浪,尤其是蘭嶼達悟族所建造獨木舟,船頭船尾皆翹的高高的!
這是達悟族人累積千百年所得到的智慧:他們觀察百年浪人鰺魚瑞(海中最大的石斑魚)的肋骨是完美的弧形,是最適合切割海浪,鼓浪前進的,因此船首皆比照之!再塗上鮮艷顏色與圖案,當眾多獨木舟一字排開,陳列在石礫海岸邊,頗有較勁的味道!
達悟族男人的社會地位,建立在捕魚的數量與炫麗的獨木舟上。他們認為獨木舟是獻給大海的禮物。男人因獨木舟而偉大,獨木舟對達悟族男人的重要性,相對於郭台銘的全球商業帝國佈局規模,是没兩樣的!
自古男人對「腳力」的追求是不遺餘力的,從大宛國的汗血寶馬,到項羽的烏騅馬、關羽的胭脂赤兔馬,到現代的林志穎等搜集超跑賽車、哈雷騎士的重機車隊、富豪炫耀遊艇、私人飛機……等。
連佛菩蕯對腳力的挑選也不例外:觀世音菩薩騎龍,文殊菩薩騎神獸獅王,普賢菩薩坐六牙白象,地藏王菩薩的坐騎是諦聽,鴻鈞老祖的腳力是大鵬金翅鳥……
哈哈!如此看來,達悟人的腳力是獨木舟,誰曰不宜?
如果以東海岸原住民的住與行的象徵物,那就是石板屋與獨木舟了!
石板屋不適合現代生活,但獨木舟卻有可能在將來成為年青人在宜蘭、花蓮、台東海岸的流行交通工具。
職業級好手的活動範圍是在花東海岸與蘭嶼綠島之間的海域,這個海域剛好是太平洋黑潮直接撞擊蘭嶼綠島之處,年青人要挑戰洋流的威力,這裏正是試煉之處。
獨木舟通常只能載乘一人二人,區區小舟如何在怒海狂濤中安然渡過?萬一碰上暴風雨颱風,豈不是萬無生還之理?
看倌們!猜猜看,達悟人如何對付惡劣海象氣候?
END
唐大哥說書
撰文:唐英隆
文章整理:方家龍